大家都知道蒙古铁骑的强大,无论是横扫欧亚大陆,还是最终建立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,几乎无人能敌。然而,在这支铁血军队的征战背后,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。蒙古大军灭金后,对金国皇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,血流成河,金朝皇族的命运堪称惨烈。然而,当蒙古征服南宋时,局面却截然不同,他们对南宋皇室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,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?蒙古人为何对金宋两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?南宋皇室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久远的历史,探索蒙古征服过程中的不同选择。
我们都知道蒙古铁骑的凶猛,但蒙古人对金朝的屠戮之惨烈往往被忽略。1234年,蒙古联合南宋,终于攻破了存在了百年的金朝。曾经如日中天的女真贵族,最终却惨遭灭顶之灾,所有荣耀瞬间化为乌有,令人感叹历史的无情。
金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·守绪,本性懦弱,正赶上金朝国运的衰落。蒙古的强军已经压境,这位年轻的皇帝整日忧心忡忡,躲藏在深宫之中,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。朝中的大臣们亦是心中惶恐,有的主张投降,有的提议抵抗,最终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。
就在金朝上下束手无策之时,蒙古大军已逼近了城下。守绪皇帝在恐慌之中带着皇族逃往蔡州(今河南汝州)。然而,蒙古军队如影随形,迅速追至蔡州城下,守绪被困城内。眼看局势不可挽回,他仍抱有一丝幻想,对随侍的大臣们说:“我听说蒙古人讲究义气,或许如果我们投降,他们会饶命。”大臣们听罢,只能叹息,事已至此,已无回旋余地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历史总是充满讽刺。就在守绪准备投降的前一夜,蒙古大军突然发起了猛烈进攻。蔡州城破后,守绪皇帝仓皇逃入一口枯井中。可是,蒙古兵很快发现了他的藏匿之处,将其拉出,最终当场斩首。守绪的惨死不过是金朝皇室覆灭的开始。蒙古军队不仅攻破了蔡州,还展开了对金朝遗皇族的大规模搜捕。所有被捕的金朝宗室,无论男女老幼,皆被处决。蔡州城内,金朝皇族的尸体横七竖八,血流成河,触目惊心。
其中一位金朝宗室完颜守道,在蔡州城破时带着部分皇族逃出,奔向南方。长途跋涉中,他们一路躲避追捕,但最终还是被蒙古军队追上。完颜守道英勇抵抗,最终寡不敌众,全军覆没。
不仅仅是金朝皇族的命运惨淡,连历代金朝的皇陵也未能幸免。蒙古大军挖掘了金朝的皇帝墓葬,抢夺珍宝,甚至将墓中的尸骨抛弃荒野,视如废物。这种灭绝性行为让人不禁为之毛骨悚然。
不过,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,仍有少数幸运儿幸存下来。传说中,一位金朝的公主在混乱中被一户普通百姓家收养。这个家庭冒着极大的风险,将她藏在地窖里,并将她伪装成普通妇人,这才让她在动荡中得以生还。
金朝的灭亡不仅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终结,也让曾经威赫一时的女真族几乎灭绝殆尽。金朝在鼎盛时期人口曾达到五千万,而在其灭亡时,剩余的女真族人口不足十万,损失惨重。蒙古人并未就此停手,而是继续追杀逃散的金朝贵族和军队。部分金朝遗民逃入深山,有的投奔南宋,甚至有些人跑到远方的高丽。那些幸存的金朝遗民被迫隐姓埋名,在动乱中小心翼翼地生活。
金朝覆灭之时,我们不禁要思考,蒙古人为何对金朝怀有如此深仇,非要将其彻底抹除?有历史学者认为,这与金朝曾长期压迫蒙古部落,甚至强迫他们臣服有关。成吉思汗崛起前,金朝屡次侵扰蒙古,给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仇恨,而这种积怨最终在金朝灭亡时彻底爆发,导致了这场血腥屠戮。
与此相比,蒙古大军征服南宋的历程与灭金的方式截然不同。这场持久的战争从1235年持续到1279年,经过了整整半个世纪,南宋王朝尽管最终灭亡,但其皇室成员却受到蒙古人的宽容待遇,这一态度与他们对金朝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。
南宋最后一任皇帝赵昺在位虽短,但却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光。1278年,蒙古大军攻破临安(今杭州),迫使南宋朝廷南迁。赵昺仅七岁,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护送下,带着朝廷逃往南方。
经过一系列波折,南宋的最后一线希望——崖山(今广东新会)成为他们的最后防线。然而,命运捉弄,蒙古水师紧随其后,1279年3月19日,崖山海战爆发,成为南宋的最终一战。南宋水师虽英勇抵抗,但终究难敌蒙古大军。随着战局逆转,忠臣陆秀夫抱着年幼的赵昺跳海殉国,南宋就此灭亡。
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蒙古并没有对南宋皇室进行大规模的屠杀。相反,他们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政策。南宋最后一位皇后杨氏被俘后,蒙古不仅没有伤害她,反而将她安置在大都(今北京),并给予优厚待遇。
不仅如此,蒙古对其他南宋皇室成员的态度同样宽容。南宋宗室赵惇被俘后,蒙古不仅没有处死他,还给予他一定地位,允许他保持宗室身份。这一做法与他们对待金朝皇室的冷酷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蒙古人还允许南宋皇室保留一部分传统礼仪制度。例如,蒙古人允许南宋皇室成员在特定场合穿着宋朝服饰,并保留一些传统礼节。这种做法不仅安抚了南方汉人的情绪,也展现了蒙古统治者的政治智慧。
有个有趣的故事能更好地体现蒙古人对待南宋皇室的态度。据说,元世祖忽必烈曾举办一次盛大的宴会,邀请了许多南宋降臣出席。宴会中,忽必烈特意安排南宋降臣坐在上席,自己则坐在下首。这一举动让在场的蒙古贵族感到不解,但忽必烈解释道:“这些人都是有学问的人,我们应当尊重他们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振兴配资-振兴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无锡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