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方孝儒一案极为惨烈,古代历史上,灭九族已属极端,而方孝儒却遭遇灭十族的惨况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罪行,使得他和亲族遭受如此严酷的报复呢?
方孝儒(1357年-1402年7月25日),是明朝著名的学者、文学家和思想家,同时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。他以正直刚毅、学识渊博闻名于世,是那个时代极具影响力的人物。
“靖难之役”爆发后,朱棣攻破南京。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早已耳闻方孝儒的名声,更了解他刚直不阿、忠心耿耿的性格,断定他绝不会向篡位者朱棣屈服。出于对人才的珍惜,姚广孝劝说朱棣:“若杀方孝儒,天下读书人将难以延续。”朱棣当时表面答应,似乎愿意保全他的性命。
然而,朱棣入城后特意召见方孝儒,希望他协助起草即位诏书。谁料方孝儒却在诏书上写下“燕贼篡位”四个大字,随即怒扔笔墨,对朱棣破口大骂,态度极其激烈。
朱棣震怒,昔日承诺顿时荡然无存,立刻下令将方孝儒凌迟处死,并株连十族。古代法制中人通常被连坐九族,但朱棣加码,将方孝儒的朋友门生也归为一族,扩大了株连范围。
展开剩余61%据记载,方孝儒案牵连八百七十三名亲友被处死,此外还有一千多人被监禁、流放或发配边疆,惨状令人震惊。
在封建社会,所谓君主的“仁义”多是以维护皇权为前提的。方孝儒当众藐视君主权威,无视面子,激怒了朱棣这条“龙鳞”,使其勃然大怒,最终导致惨剧。两千余无辜亲友因此覆灭,代价惨痛至极。
方孝儒的死,是因“忠义”而殉道——这是一种封建伦理中的“忠诚与义气”。在那个“家天下”的时代,“忠”与“义”的对象实际上是君主及其代表的统治集团,因为国家与百姓皆归属于他们的利益。
纵观历史,为争夺皇位,宫廷内外血腥政变频繁,君臣父子兄弟间相残的惨剧屡见不鲜。胜利者定乾坤,真伪是非全由他们裁决。在利益面前,仁义道德往往沦为表面装饰,是统治者对民众的操控手段罢了。
相比以往昏庸暴君,朱棣尚不算极端暴虐,尤其和其父朱元璋大规模屠杀功臣相比,他的形象还算温和。方孝儒虽死守忠节令人敬佩,但他行事过于直率、激烈,有人视之为“愚忠”。当然,今天我们不能用现代观念去评判古人,古代死节之士多不胜数,方孝儒只是其中最典型、最悲壮的一例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朱棣去世后,其长子朱高炽即位,是为明仁宗,便为方孝儒平反昭雪,并在南京为他建祠堂,以示哀荣和尊重。
道义珍贵,生命更是无价。方孝儒显然不是道家学派弟子,他缺乏另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处世精明和自保智慧。儒家也有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的教诲(孔子语),但他未能采取更圆滑的方式,实属可惜。
时至今日,方孝儒之死仍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封建时代权力、忠诚与人性的复杂纠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振兴配资-振兴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无锡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